拓展器材综合服务商
当前位置:首页专利查询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专利正文
一种转接器,其包括插头及插座,插头包括第一本体及设于第一本体上的第一端子组,插座包括第二本体及设于第二本体上的第二端子组,所述插头为矩形状,插座设有圆形的插接孔,且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电性连接,使得转接器可插接于矩形插座与圆形插头之间,使用起来更便捷。(*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市面上的电子科技类产品设有Docking插座以实现电源传输,这些电子科技类产品深受大众喜 爱且便于使用,如搭配具有DC插座使用,能扩大该电子科技类产品的功能,然现存技术中未发 现有由DC插座与Docking插头组成的转接器。有必要设计一种转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起来更便捷的转接器。为达成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转接器,其包括插 头及插座,插头包括第一本体及设于第一本体上的第一端子组,插座包括第二本体及设于 第二本体上的第二端子组,所述插头为矩形状,插座设有圆形的插接孔,且第一端子组与第 二端子组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包括主体部,主体部设有前端面及与前端面相对的后端面,插接孔 自前端面向后凹设,主体部设有自后端面向前延伸至插接孔的通孔、自后端面向前延伸的 第一、第二收容槽及向后延伸的定位柱,第一、第二收容槽均与插接孔相连通。所述第一本体还包括固定于主体部后端的后盖,后盖包括一凹陷、自凹陷向前延 伸的圆孔、第一、第二通槽及定位孔,圆孔与通孔相对齐贯通,第一、第二通槽与第一、第二 收容槽相对齐贯通,定位孔与主体部的定位柱相固定。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第一接触端子、搭接端子、转接端子及第二接触端子,第一接 触端子为圆柱形并设有一定位圈,定位圈向后抵压在插接孔的内壁上,用以限制第一接触 端子向后移动,第一接触端子延伸入插接孔内并向后穿过后盖的圆孔,搭接端子包括固持 在第一收容槽及第一收容槽内的第一固持部及自第一固持部向后延伸出后盖的第一连接 脚;第二接触端子包括固持于第二收容槽及第二通槽的第三固持部、自第三固持部前端向 后弯折并凸伸入插接孔的弹性臂及自第三固持部向后延伸出后盖的第三连接脚;转接端子 包括固持于后盖凹陷内的第二固持部、自第二固持部向后弯折延伸的连接部及自连接部向 内侧延伸的第二连接脚,转接端子第二固持部设有与第一接触端子相固定的固定孔。所述第二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延伸的矩形对接部,对接部上凹设有矩形插接 口,第二端子组包括固定在基部内的定位部、自定位部一端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定位部另一 端延伸的第四连接脚,接触部排布于插接口的内壁上并暴露于插接口内,用以与对接连接 器连接。所述转接器包括两条软导线,第一端子组的转接端子、第二接触端子的第一及第 三连接脚分别与第二端子组的第四连接脚通过软导线一一相连,使得第一、第二端子组之 间形成电性连接。接器包括包覆第一、第二本体的金属外壳,插头、插座及软导线分别收容于 金属外壳内。所述金属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及与第一外壳相固定的端盖,第一外壳包括分别相连 的前端壁、后端壁、上、下侧壁及底壁,上、下侧壁设有若干凸耳,所述端盖中部开设有长方 形的缺口及底部两侧分别设有与凸耳相卡合的若干凹槽,第二本体的对接部穿过缺口,左 壁设有向上凸伸的挡止柱,挡止柱顶端设有倒勾部,在前后方向上,第一本体被夹持在前端 壁与挡止柱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第一本体被夹持在倒勾部与左壁之间。所述转接器包括绝缘内壳及包覆绝缘内壳的金属外壳,插头、插座收容于绝缘内 壳,绝缘内壳外表面涂设有与金属壳体内壁粘合的固体胶。所述转接器为电源转接器。与现存技术相比,本技术有如下效果转接器插头为矩形状,插座设有圆形的 插接孔,使得转接器可插接于矩形插座与圆形插头之间,使用起来更便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转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图1所示转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3与图2相似,但取自另一角度。图4为图1所示转接器的另一部分分解图。图5为图1所示转接器的又一部分立体分解图。图6与图5相似,但取自另一角度。图7为本技术转接器插座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图7所示插座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9为本技术转接器插座的剖面视图。图10为本技术转接器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转接器100的一端为标准DC (Direct current)插座接口,另一端为Docking连接器插头接口,所以该转接器100可用以连接在标 准DC插头(未图示)与Docking连接器插座(未图示)之间。其包括第一本体1、第二本 体2、分别收容于第一本体1及第二本体2内的导电端子、金属外壳4及软导线组成绝缘本体,金属外壳4包括第一外壳41及端盖42。请参阅图7及图8,并结合图5至图6所示,第一本体1包括大致成长方形的主体 部10及固定在主体部10后端的后盖11,主体部10包括前端面101、与前端面101相对的 后端面102、自前端面101向后凹设的插接孔103及自插接孔103向后延伸至后端面102的 通孔104,通孔104的半径较插接孔103小。主体部10设有自后端面102向前延伸的第一、 第二收容槽121、122及自后端面102左右两侧向后凸伸的一对定位柱125,第一、第二收容 槽121、122均与插接孔103相连通,并沿插接方向延伸设置,第一收容槽121位于第二收容 槽122上方。后盖11后端设有一凹陷110及自凹陷110向前贯穿的圆孔111,圆孔111的半径小于凹陷110,圆孔111与插接孔103相对齐贯通。后盖11下端设有前后贯通的第一、第二 通槽112、113,第一、第二通槽112、113分别与第一、第二收容槽121、122相对齐贯通,后盖 11下端左右两侧设有与定位柱125相固定的一对定位孔115。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组31及与第一端子组31分别设置的第二端子组32,第一 端子组31与第一本体1组成DC插座,第一端子组31包括第一接触端子311、搭接端子312、 转接端子313及第二接触端子314,第一接触端子311为圆柱形且在靠近后端设有一位于外 侧的定位圈3110,搭接端子312包括固持于第一本体1的第一固持部3120及自第一固持部 3120向后端延伸的第一连接脚3121。转接端子313包括圆形的第二固持部3130、自第二固 持部3130向后垂直弯折延伸的连接部3131及自连接部3131向内侧倾斜延伸的第二连接 脚3132,第二固持部3130设有一固定孔3136,第二接触端子314包括平板状的第三固持部 3140、自第三固持部3140前端向后弯折延伸的弹性臂3141及自第三固持部3140向后延伸 的第三连接脚3142。第一端子组31的第一接触端子311由通孔104向前插入接插孔103内,使定位圈 3110向后抵压在插接孔103的内壁上,阻止第一接触端子311向后移动,搭接端子312的 第一固持部3120紧密固持于第一本体1第一收容槽121及第一通槽112内,第二接触端子 314的第三固持部3140固持于第二收容槽122及第二通槽113内,其弹性臂3141凸伸入 插接孔103内,第二接触端子314在插接孔103内与搭接端子312断开,当对接连接器(未 图示)插入时第二接触端子314的弹性臂3141向下与搭接端子312的第一固持部3120接 触形成电性连接。第一接触端子311的后端穿过后盖11的圆孔111,搭接端子312的第一 连接脚3121及第二接触端子34的第三连接脚3142向后延伸出第一本体1。转接端子313 的
1.一种转接器,其包括插头及插座,插头包括第一本体及设于第一本体上的第一端子组,插座包括第二本体及设于第二本体上的第二端子组,其特征是:所述插头为矩形状,插座设有圆形的插接孔,且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电性连接。
1.一种转接器,其包括插头及插座,插头包括第一本体及设于第一本体上的第一端子 组,插座包括第二本体及设于第二本体上的第二端子组,其特征是所述插头为矩形状, 插座设有圆形的插接孔,且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电性连接。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本体包括主体部,主体部设有 前端面及与前端面相对的后端面,插接孔自前端面向后凹设,主体部设有自后端面向前延 伸至插接孔的通孔、自后端面向前延伸的第一、第二收容槽及向后延伸的定位柱,第一、第 二收容槽均与插接孔相连通。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本体还包括固定于主体部后 端的后盖,后盖包括一凹陷、自凹陷向前延伸的圆孔、第一、第二通槽及定位孔,圆孔与通孔 相对齐贯通,第一、第二通槽与第一、第二收容槽相对齐贯通,定位孔与主体部的定位柱相 固定。4.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第一接触端子、搭 接端子、转接端子及第二接触端子,第一接触端子为圆柱形并设有一定位圈,定位圈向后抵 压在插接孔的内壁上,用以限制第一接触端子向后移动,第一接触端子延伸入插接孔内并 向后穿过后盖的圆孔,搭接端子包括固持在第一收容槽及第一收容槽内的第一固持部及自 第一固持部向后延伸出后盖的第一连接脚;第二接触端子包括固持于第二收容槽及第二通 槽的第三固持部、自第三固持部前端向后弯折并凸伸入插接孔的弹性臂及自第三固持部向 后延伸出后盖的第三连接脚;转接端子包括固持于后盖凹陷内的第二固持部、自第二固持 部向后弯折延伸的连接部及自连接部向内侧延伸的第二连接脚,转...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