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器材综合服务商
注意1:比例作用很强时的振荡周期很有规律,基本上呈正弦波;而在极弱比例作用参数下的系统有时也会呈现出有规律的振荡,但是往往参杂了几个小波峰。
现象:最终整定的系统,其调节效果应该是被调量波动小而平缓。在一个扰动过来之后,被调量的波动应该呈现“一大一小两个波”(波形高度差4:1)
注意2:如果看不到这种被调量的周期特征,那说明参数整定的很好。即满足快速性,也不会超调
当参考输入信号R不为0时,其稳态误差只能趋近于0,不能等于0。因为开环增益Kv不为0。
6比例微分(PD)控制规律:可以反应输入信号的变化趋势,具有某种预见性,可为系统引进一个有效的早期修正信号,以增加系统的阻尼程度,而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tao为微分时间常数)
如果系统中存在比较大时滞的环节,则输出变化总是落后于当前误差的变化,解决的方法就是使抑制误差的作用变化“超前”,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PI调节就是综合P、I两种调节的优点,利用P调节快速抵消干扰的影响,同时利用I调节消除残差。
9、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规律:除了积分环节提高了系统型别,微分环节提高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观察PID的公式能发现:Kp乘以误差e(t),用以消除当前误差;积分项系数Ki乘以误差e(t)的积分,用于消除历史误差积累,能够达到无差调节;微分项系数Kd乘以误差e(t)的微分,用于消除误差变化,也就是保证误差恒定不变。由此可见,P控制是一个调节系统中的核心,用于消除系统的当前误差,然后,I控制为了消除P控制余留的静态误差而辅助存在,对于D控制,所占的权重最少,只是为增强系统稳定性,增加系统阻尼程度,修改PI曲线使得超调更少而辅助存在。
20、描述积分Ki的性能:积分时间常数Ti。与积分系数Ki也是倒数关系:积分时间常数Ti越大,积分系数Ki越小,系统稳定性增加,但是调节速度变慢;积分时间常数Ti越小, 积分系数Ki越大,系统稳定性降低,甚至振荡发散。无论增大还是减小积分时间常数Ti,被调量最后都没有静差。
21、描述微分Kd的性能:微分时间常数Td。大多数都用在克服调节对象有较大的时滞。Td越大,微分作用越强,系统阻尼程度增加。
26、积分分离的措施:(在系统启动,结束或者大幅度增减时,短时间系统输出会有很大偏差,造成PID运算的积分积累,致使控制量超过执行结构可能允许的最大动作范围, 引起系统较大的超调,甚至振荡)
这里主要讲解的PID算法属于一种线性控制器,这种控制器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四轴上。要控制四轴,显而易见的是控制它的角度,那么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容易想到的一种控制策略就是角度单环PID控制器,系统框图如图所示:
或许有些朋友看得懂框图,但是编程实现有一定困难,在这里笔者给出了伪代码:
4、 稳态特性:在参考信号输出下,经过无穷时间,其系统输出与参考信号的误差。影响因素:系统结构、参数和输入量的形式等
5、比例(P)控制规律:具有P控制的系统,其稳态误差可通过P控制器的增益Kp来调整:Kp越大,稳态误差越小;反之,稳态误差越大。但是Kp越大,其系统的稳定性会降低。
内环P:从小到大,拉动四轴越来越困难,越来越感觉到四轴在抵抗你的拉动;到比较大的数值时,四轴自己会高频震动,肉眼可见,此时拉扯它,它会快速的振荡几下,过几秒钟后稳定;继续增大,不用加人为干扰,自己发散翻机。
特别注意:只有内环P的时候,四轴会缓慢的往一个方向下掉,这属于正常现象。这就是系统角速度静差。
P(n)为第n次输出,e(n)为第n次偏差值,Ts为系统采用周期,Ti为积分时间常数,Td为微分时间常数
上述角度单环PID控制算法仅仅考虑了飞行器的角度信息,如果想增加飞行器的稳定性(增加阻尼)并提高它的控制品质,我们大家可以进一步的控制它的角速度,于是角度/角速度-串级PID控制算法应运而生。在这里,相信大多数朋友已经初步了解了角度单环PID的原理,但是依旧没办法理解串级PID究竟有什么不同。其实很简单:它就是两个PID控制算法,只不过把他们串起来了(更精确的说是套起来)。那这么做有什么用?答案是,它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性(也就是增强稳定性),因为有两个控制器控制飞行器,它会比单个控制器控制更多的变量,使得飞行器的适应能力更强。为了更为清晰的讲解串级PID,这里笔者依旧画出串级PID的原理框图,如图所示:
所以PI调节器的P比P调节器的P要小一些,PD调节器的P比P调节器的P要大一些
PID调节(PD基础上I作用的引入消除了余差,达到了理想的多项性能指标要求:超调、上升时间、调节时间、余差等)
31、在整定PID参数时,PID三个参数的大小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假如发现一个参数较为贴切,就把这个参数固定死,不管别的参数怎么变化,永远不动前 面固定的参数。这是要不得的。
方法:主调的作用是为了消除静态偏差,当比例作用整定好的时候,就需要逐渐加强积分作用(调小积分时间Ti或者增大积分项系数Ki),直到消除静差为止。也就是说, 积分作用只是辅助比例作用进行调节,它仅仅是为了消除静态偏差。
方法:逐渐加强微分作用(增加微分时间Td或者增加微分项系数Kd),直到PID输出毛刺过多
7、积分(I)控制规律:由于采用了积分环节,若当前误差e(t)为0,则其输出信号m(t)有很大的可能是一个不为0的常量。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引入积分环节,可以提到系统型别,使得系统能跟踪更高阶次的输入信号,以消除稳态误差。
8、比例积分(PI)控制规律:在保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引入PI控制器能大大的提升它的稳态控制质量,消除其稳态误差。(TI为积分时间常数)
PD调节(引入微分项,提高了响应速度,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但不能消除系统的余差)
32、如果是串级调节系统,在整定参数时,一般把主、副调隔离开来,先整定一个回路,再全面考虑。一般而言,先整定内回路。把PID参数隔离开来,先去掉积分、微分作用,让系统变为纯比例调节方式,再考虑积分,最后考虑微
方法:逐渐加大比例作用,一直到系统发生等幅振荡,记录下此时的比例增益,乘以0.6~0.8即可
19、描述比例Kp的性能:比例带。比例带就是Kp的倒数:比例带越大,Kp越小,无超调,稳态误差大,调节时间长;比例带越小,Kp越大,系统会有超调,甚至发散,稳态 误差减小,调节时间缩短
34、串级调节系统,一般而言,主调的比例弱,积分强,以消除静差;副调的比例强,积分弱,以消除干扰。但是不绝对!
35、不完全微分PID控制:微分控制对高频干扰非常敏感,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在误差扰动突变时的微分控制的不足,在微分项通道前加一个低通滤波器可以使得系统性能得到改善
36、微分先行PID控制:只对被调量进行微分,而不对给定值进行微分。这样的处理在改变给定值时,输出不会改变,被控量的变化通常比较缓和,适用于给定值频繁升降的场合。
当误差大于某个阈值时,采用PD控制,当误差在该阈值范围内,采用PID控制
注意:阈值的选取,过大,则达不到积分分离的目的;过小,则会导致没办法进入积分区
积分分离法:误差在某个范围内开启积分调节(既不会积分饱和又能在小偏差时利用积分作用消除偏差)
遇限削弱积分法:调节器输出大于某个值后,只累加负误差(可避免控制量长时间停留在饱和区)
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因为微分D的作用总是试图抑制被调量的振荡,所以也增加了系统的阻尼程度
由上式可知,控制器的输出m(t)与输入误差信号e(t)成比例关系,偏差减小的速度取决于比例系数Kp:Kp越大,偏差减小的越快,但是很容易引起振荡(尤其是在前向通道中存在比较大的时滞环节时);Kp减小,发生振荡的可能性小,但是调节速度变慢。单纯的P控制无法消除稳态误差,所以必须要引入积分I控制。原因:(R为参考输入信号,Kv为开环增益)
稳定性(P和I降低系统稳定性,D提高系统稳定性):在平衡状态下,系统受到某个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其被控量能够达到某一稳定状态;
关于如何整定单环PID与串级PID的问题,请原谅笔者的能力有限,无法给出标准而可靠的整定流程,这里我给出三个链接,第一个为阿莫论坛的一位同学的单环PID整定现象与思考,自己觉得参考价值很大;第二、三两个分别为APM与PX4的串级PID整定现象说明,你们可以参考他们的网页说明。
快速性(P和D提高响应速度,I降低响应速度):系统对动态响应的要求。一般由过渡时间的长短来衡量。
2、 稳定性: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某一干扰作用后,如果系统输出能够恢复到原来的稳态值,那么系统就是稳定的;否则,系统不稳定。
3、 动态特性(暂态特性,由于系统惯性引起):系统突加给定量(或者负载突然变化)时,其系统输出的动态响应曲线。延迟时间、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和振荡次数。
内环I:前述PID原理能够准确的看出,积分只是用来消除静差,因此积分项系数自己觉得没必要弄的很大,因为这样做会降低系统稳定性。从小到大,四轴会定在一个位置不动,不再往下掉;继续增加I的值,四轴会不稳定,拉扯一下会自己发散。